不久前,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将以“给孩子适宜的爱”为主题,经过精心筛选、整理和讨论,推出30多个家庭教育案例,每一个案例和点评都值得家长细读。对于这些案例,扬州宝宝妈也很有共鸣。通过采访,记者选择了4个共性的案例,请宝妈谈她们的育儿故事,并请相关专家进行点评。
案例1
打碎的是碗还是心?
打碗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都会遇到的事,不少家长处理的方式是训斥,打骂,还有家长平静以对,不喊不吵。这些表现带给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。
6岁的龙龙是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。有一天,一家人去参加宴会,在桌上,龙龙蹦来跳去,很兴奋。最后,他不小心手一推,把桌边上的盛汤的碗打落在地,溅得妈妈一身的汤汁。龙龙吓坏了,立刻向妈妈承认错误。“我再也不打碗了,妈妈别打我。”当着那么多人的面,龙龙妈觉得脸上挺挂不住的,冲着龙龙的屁股轻轻地打了两下。其实并不疼,可龙龙挺伤心的,哭个不停。
专家点评: “调皮、人来疯、闯祸,是孩子天性的流露。”豁然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朱佳说,孩子闯祸后自觉认错,家长要抓住机会恩威并施。适度、当众批评有必要,同步平息周围人的不满,注意方式要平静、简短,态度要严肃、沉着。假如家长自己失控,用打骂的方式,无法令孩子心服口服,只会让孩子留下认错后还要被严厉责罚的印象。批评之后,可以给予一定惩罚(禁足,取消活动),等孩子情绪平复后,加以交流,接纳他的感受,表扬他主动认错,勿忘鼓励信任。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产生不良后果,可以要求他参与补救,如向周围人道歉。“这个打碗的案例,就可以让孩子参与擦拭和清洁衣物。”
案例2
“填鸭”弥补不了爱的空白
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。那些刚刚开始会数数,会念诗的宝宝,让家长既欣喜又焦急,忙不迭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。
琪琪今年5岁,还没到暑假,妈妈就已经为她计划了整个暑假的学习、生活安排。“上午去跳舞,下午画画,晚上在家看书或者背古诗……我们这个安排挺宽松的,有的孩子还要学英语、阅读什么的。”琪琪妈说。放假有三四天了,每天如此紧密的安排,琪琪并没有反对,但看起来,挺不开心,一个劲地问妈妈,什么时候带她去看大海。
专家点评: 中级亲子教师王菲认为,孩子在什么年龄段就该接受适合他的教育,了解的信息和获得的知识都应该是在他接受能力范围内的。俗话说“欲速则不达”,一味生搬硬套以及填鸭式的教育只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,适得其反。不如利用假期,带孩子外出旅游,参加各种亲子活动,哪怕是一同做家务,让孩子在各种经历中自我成长。
案例3
当孩子不和人打招呼时
4岁女孩芊芊,与人打招呼全凭心情。高兴时,家长让她喊谁就喊谁,不高兴时,家长让喊爷爷、奶奶、叔叔、阿姨,全当耳旁风,不仅不喊,还把小脸背过去。芊芊妈说:“有一次,我让她叫我们小区里的一位老太太,连哄带骗,叫她喊,她都不睬,弄得老太太和我都很尴尬。”等老太走了,芊芊妈说她是一个不讲礼貌的坏孩子。她听了一下子就哭了说:“我就是不想叫她嘛。”
专家点评: 朱佳说,多数家长会急于指责,当众批评,并强迫孩子做“正确的事”,结果扩大了后果,加重了负面性质。殊不知无论成人孩子,不适行为(果)的背后总有心理原因(因),要允许孩子的表现不够理想,追本溯源才是解决之道。稍加劝告未果,家长不妨用示范化解当时的尴尬:“我知道你其实是个有礼貌的孩子,所以今天我代替你来叫:奶奶好!”之后与孩子单独交谈,首先,花70%时间着重了解他的真实感受,理解并接纳,降低情绪;然后花30%时间,解决其中的实际问题,肯定(强化)他曾经有过的良好表现,给予鼓励和信任。
案例4
对孩子不当的购物要求说“不”
经常在超市里看到这样的场景,一个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前,看中一款玩具,哭闹着要家长购买。童童的妈妈就为此苦恼不已。她说:“我家童童今年7岁,别的都好,就是喜欢各种小飞机,看到什么样的都要买,不买就赖着不走。”小的时候,童童妈舍不得他哭,一般都能满足。后来大了,童童妈觉得无限制地惯着,任凭孩子怎么闹,都不肯买,常常是逛个超市,大人小孩都不开心。
专家点评: 王菲表示,随着现在经济水平的提高,孩子在物质上很容易得到满足反而不懂得珍惜和感恩,因此家长要学会对孩子不合理的物质要求说“不”,通过沟通引导告诉孩子哪些东西什么是必须品可以购买,如日用品等。玩具、零食这些不是生活的必需品,不是只要看到就可以买,但可以用于表现好的奖励。“在进超市或商场前,事先说好,哪些可以买,只能买一样。这样孩子有了心理准备,就不会耍赖了。”